【刘博原创】你曾经来过——面对死亡和死亡焦虑 - 咨询师手记 - 深圳红树林心理咨询-专注心理咨询十七年
咨询师手记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755-83665502 手机:19924551173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咨询师手记 > 【刘博原创】你曾经来过——面对死亡和死亡焦虑   咨询师手记

【刘博原创】你曾经来过——面对死亡和死亡焦虑

来源:微信公众号:深圳红树林心理之家    作者:刘永广    发布时间:2023-01-08

【刘博原创】你曾经来过——面对死亡和死亡焦虑


这个冬天,有许多人离我们而去了。我们不掌握真实数据,不知道这么多人的集中辞世,是否跟往年同期相似?也不知道到底是出于疫情的冲击,还是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必然面对的处境?

只愿逝者安息,生者节哀……

面对接踵而至的讣告,让我们无法回避这个平时不愿多谈,甚至不愿意多想的议题——死亡。但是,未知死,焉知生?(抱歉借用改编了孔老夫子的话)一个健康而通达的社会,并不会避讳死亡,甚至人们会积极拥抱死亡,为死亡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传统中国,一个人死到临头才置办寿衣,是要被嘲笑的,这样做的子女也是不孝的。

知道自己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会让许多事情变得没有意义,但也会让许多事情变得更有意义。

有些人盲目地生活,是因为幻想着自己永远健康,永远年轻,永远不会离开人世,而疫情的到来让人们深刻认识到了健康的可贵,世事的无常——实际上,一个人既无法决定自己什么时候离开,也无法预判到自己会以何种方式离开。既然当你离开人世的时候,带不走任何一点财富,那么花大力气积攒用不完的财富,就多少有点没有必要。当你清晰地意识到人生是一个有限的游戏——时光有限,青春有限,那么你就需要更谨慎地将生命用在更有价值的地方。

【刘博原创】你曾经来过——面对死亡和死亡焦虑

生命的有限和无限都会冲击人的心灵。

试试这个生命有限的思考游戏: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年,你还会像现在这样生活吗?你会做些什么?

或者,试试这个生命无限的思考游戏(尼采的无限轮回模型):如果你此生如何生活,就要生生世世如此生活,你还会像现在这样生活吗?你会试图做出什么改变?

智者寻找着生死的意义。他们殊途共归,都发现:人应该活在关系之中,为他人而活。这样的人生最能超越生死。

欧文亚隆一直思考存在主义议题(比如死亡),进而悟到一切心理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关系问题;佛陀则鼓励大家不要做自了汉(自顾自己开悟),而应该同时修持菩提心。他们都希望人们可以投入关系中,为他人做事情,进而“忘我”并超脱生死。

欧文亚隆将人离世后的影响称为“涟漪”。如果你的生命就是投入水中的一块石头,虽然石头会沉入水底,但是石头在水中激起的涟漪却记录着你的存在。这些涟漪就是你对其他人的影响,是你留在其他人生命中的痕迹,是你留给其他人的记忆。就像《寻梦环游记》所传达的理念:只要在世间还有人记得你,你就不会真正地消失。从这个角度来说,逝者确实活在我们心中。

我记得一位前辈讲过一段话:我们在今天做事情,要对得起自己的后代。我们要时刻想着:我们的后代将会如何评价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要留给后代一个怎么样的社会?我想这种思考,同样是生死攸关的思考。

更进一步来说,人无法单独存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此言不虚。佛陀说无我——一个人是没有所谓的自性的。如果没有学生,也就不存在老师;没有来访者,也就没有咨询师。老师的存在,依赖着学生的认真听讲和学问传承;咨询师的存在,依赖着来访者的信任和充满勇气地探索。既然没有“我”作为自性存在,因此“我”的离开或消失也就不必如此悲痛。

【刘博原创】你曾经来过——面对死亡和死亡焦虑

在舍利弗入灭之后,阿难尊者伤心难耐(此时的阿难尊者因专心照顾佛陀,仍未开悟),佛陀安慰他说:

“阿难陀,我曾多次告诉你,有生必有死,有聚合必定有分离,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我们不应该被它们所系,你一定要超越有生死和起灭的世界。阿难陀,舍利弗就像是供应一棵大树滋养的一枝强茎,那枝茎仍然存在于大树之中,大树就是这团修行觉悟之道的比丘。只要你张开眼睛看清楚,你便会见到舍利弗在你自己之内、‘如来’之内、众比丘之内、他所教过的人之内、周那沙弥之内,以及他弘法时经过的每一条道路里。张开眼睛吧,阿难陀,到处都是舍利弗。不要以为舍利弗已经离开了我们,他现在就在这里,而且将会永远存在。”

愿以此文安慰生者的心灵,告慰逝去的亡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