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驱动的投资:股市热浪中的心理风暴|热点心理
来源:深圳红树林心理 作者:雷铝霞 发布时间:2024-12-14
中国股市从9月24日开始启动,国庆节前短短五天,就从2700点涨到了3300点,足足涨了600多点,股民们似乎从前面几年的消弭低沉中一下子苏醒了,“我还可以再救一下。”有了又活过来的感觉了。
节后第一天,依旧满盘红,听取“涨声”一片,这就更让人激动了,惹得很多人坐不住了,磨刀霍霍想入场,越是涨得猛,一窝蜂情绪嗨到极致地往前冲,越觉得背后发凉,总感觉多少人又要伤心落泪啊。
股市是一个金融市场,最符合大自然弱肉强食的法则,草食动物与肉食动物的比例是10:1,在进入市场之前,你评估好了吗?你是那10份送肉的羊咩咩,还是那1份的捕食狼呢?在这个市场里求生技巧是一方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心理素质。
如果你只是想趁此机会满仓梭哈一把,那只能祝你好运;
如果你是想细水长流的,那就是持久战,持久战比的就是心理。
情绪稳得像人机
这一波行情让很多人又可以了,像打了鸡血一样,网络开始狂欢,每个群都在聊股市,2亿股民瞬间变成行情大师,指点江山,好不热闹。从大环境低迷的角度来说,终于看到了一点活力。
就像是摆脱抑郁期,进入狂躁期了,其实市场每十年就双相发作一次,2006年,2015年,2024年,历史轨迹有证可查。
十年一转运,个人命运小周期如此,大环境的运也是如此。
在这波行情中可以看到典型的
从众心理,大量新投资者涌入市场,期望能够分得一杯羹。
从众的时候,个人行为会跟集体保持一致,以寻求安全感,时间久了,个人就会麻木,从而丧失自己的主观判断。当变化来临的时候,因为没有了敏锐的求生本能和个人判断,而是张望别人的动静,这就会很危险,还没来得及反应就会一口被狼吞了。
也正是因为处在团体之中,自我感觉安全,所以人多力量大,风险会有均摊的心理,大家都这样,我就不怕了,有什么事大家一起担着,这个叫
“风险转移”,其实现实一点就知道,这只不过是个心理安慰罢了。风险能转移到哪里去?最后亏损的还不是自己的腰包。
然而我们在做激进的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忽略现实,而只看自己幻想的样子。
包括技术派和政策派,不管是看K线、看成交量、看MACD指标还是看消息,其实都是背后人的主观在看。同样一个画线的操作,10个人能画出来10个不同的线,标出10个不同的点,对于信息的理解,也有10个版本。
虽说有策略,但是策略的执行还是人,关键节点的判断依旧靠人来指挥。这就像AI一样,它是我们很好用的工具,但是我们是驯化它的主人,它还是要靠我们的指令行事。
所以,只有当人稳得像机器一样,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抛开情绪,只是做事,才能成为狼入场。
道家讲养生,提到一个很关键的点:人的情绪喜怒哀乐起来的时候,不要超过10秒,这样才能活得久。在金融市场也是一样的——
要活得久,不要大喜大悲。
媒体和社交网络上充斥着关于股市利好消息的报道,营造出一种普遍的乐观氛围,现在就是大喜,而且持续喜。在这种环境下,即便是谨慎的投资者也会被感染,变得更加积极进取,也有不少投资机构调整了自己的预期,看,这都是人为操作。
而普通股民也天天开心,好像别人赚钱了也进了自己口袋一样,这就是从众心理带来的集体共享心理。大家都赚钱了,我和大家是一体的,就好像我也赚钱了一样。一片祥和,一片温馨,说这个话的时候替羊咩咩担心,很多羊咩咩连基本的技能都没有,就入市了,那这个羊咩咩的行为就是“作死”。
高风险是在干嘛?
为什么会有人喜欢做高风险的事情?什么事情危险刺激就做什么事。这里涉及很多心理学的动机,是需要你进行自我观察的。高风险的事情除了金融市场之外,还有极限运动、探险、开快车、酗酒、赌博、吸毒等。
有些人做这些事背后的动力是为了寻求感官的刺激,让心理的体验更强烈些,就喜欢刀尖上舔血,人生大起大落才有趣。
这些人可能以前经历过类似的高强度体验,身体形成了比较强的记忆,所以往后的人生也要强迫性重复这些记忆,才能获得自己早年熟悉的感觉——因为这样会让人有安全感。
就像股市如过山车一样,高起高落,
但是比起平静的生活而言,他们宁愿忍受这样动荡的生活,也不耐受像死亡一样的宁静,在他们心中,静=死。
很多早年被忽视的人也是一样,因为太过于安静,周围空无一人,这个世界他们再不弄出点动静来,那太可怕了,就像整个世界把他们抛弃了一样。
有些人把在高风险中寻求感观刺激升华了一下,希望能获得掌控感,有一种征服欲,所以他们愿意挑战自我、挑战大自然、挑战没有规律的金融市场。
如果是
健康的自恋(将适量的精力和兴趣投放到自己身上,对自己有基本的信任和自我价值感,同时能够区分想象与现实,对世界和他人的评价比较符合实际)能在这条自我实现的道路上走很远,也能心无旁骛地排除万难;
如果是
不健康的自恋(难以区分幻想与现实,凡事凭主观想象,沉醉于幻想),很容易在挑战的路上被击打到崩溃,从此一蹶不振,再也爬不起来。
整体来说,高风险的事都是难度比较高的事情,需要有成熟的心态才能做得好。同时,也需要认清楚自己:
这背后是不是因为害怕未知,焦虑恐惧,才推着你往前走的?
那焦虑的力量虽大,但是成功时,有可能无法享受成功的喜悦,因为焦虑的缓解只是那一时,接下来还有新的焦虑会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都是
“死亡焦虑”在作祟,它能成就你,让你突破自我的局限,也能绊倒你,让你真的离死亡很近。当你认识自己背后的动机越多,你就能掌控自己更多。
交易心理
范·萨普和斯蒂恩伯格的《个人投资者交易心理》当中就说过:
隐蔽的情绪本质上很神秘。
例如:建仓时总是犹豫不决,这时通常会感觉紧张,不确定或是害怕。这种紧张是因为担心亏损、犯错、惹上麻烦、被指责、还是自己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担心什么来什么。
股民还是会输掉可能赚的钱,为犯错而难过,让自己惹上麻烦、自责、觉得自己笨,刚好是自己刚开始不愿意做交易的原因,这里很容易就出现了循环剧。
有人跟我分享,他明明研究一只股票很久了,也向别人推荐这只股票,说接下来看好,可是虽然别人按他的推荐买了并赚钱了,但他自己却迟迟不敢操作,而事后却又后悔莫及。这样的事情重复了很多次,可是在一次要操作的时候,他还是不能动。这是什么原因?
交易的心理其实还是人的心理,你的心理状态,每一个决定的背后都是藏着你的动机的。
通过跟他聊完才知道,他有很严重的
不配得感——他心中有一个声音很隐蔽,告诉他,你不能赚很多钱,你不配,所以但凡有赚钱的机会时,他就把这个事弄黄,让他赚不到这个钱。
赚不到钱他才安心,赚到钱会让他焦虑,这就是他下单时犹豫不决的背后动机。
《有钱人和你想的不一样》的作者哈维·艾克以前投资做过股票,却发现完全没法赚钱,后来
自我觉察时想起小时候爸爸经常捶桌子大喊:“那些该死的股票!”骂股市的制度很愚蠢。所以艾克在无意识当中就会选择错误的股票,错过交易的时机,为了配合他心中隐蔽的那句话:“那些该死的股票!”
他爸爸创业时做的是建筑业,每次建房子都要贷一大笔款,生活过得非常拮据,只有把房子卖出去了,才会有天堂般的生活,常年如此循环往复,艾克已经形成了一个心理,每当爸爸要去建房子的时候,他的心情就会沉入谷底,因为他知道,不好的生活又要开始了。结果到了他自己工作的时候,就发现通常他会小赚一笔,然后变得一穷二白,这种起起伏伏持续了将近十年。
艾克在行为中不自觉地重复着他爸爸那种时好时坏的赚钱模式。
在金钱方面,大部分人的态度会和父母相似,或者完全相同。你父母是羊咩咩还是狼?通过你自己的努力,你已经觉醒血脉,进化成狼了吗?狼不一定是激进的,而是可以非常稳定和冷静的动物。它们依靠稳定的情感状态来维护群体秩序,有效地完成各种生存任务,并确保种群的长期繁荣。
在贾森·威廉斯的《交易心理优势》中有一个表,对比了一般投资者、顶尖交易者和问题赌徒的个性。
表中的指标是心理学概念中的
大五人格模型。
研究证实,有五项人格因素是最核心、最稳定的人格特质,称为大五。
关于大五人格模型的小知识,感兴趣可点击→
大五人格与日常行为的关系|文献趣解
从表中也可以看得出,顶尖交易者的人格都是平均值。
一个人的人格是稳定的,也是可以由此及彼的,所以是可以预测和推算一个人在某些事情上面的决断的。通过观察自己的生活和行为,你可以评估自己大概率在股票市场上能不能赚到钱,赚到多少钱。
不管外面的风浪多大,你内心不起风暴。熊市有人能赚钱,牛市也有人能亏钱,交易软件的背面不是交易,是你自己。
—THE END—
文章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