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疚感是一种复杂而痛苦的情感,在关系中产生。它有积极的一面:促进自我反思、自我完善,推动关系的修复等。然而,内疚感也是一种很容易被利用的情感:关系中的一方可以利用内疚感对另一方施加影响或暗中操控,以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这在亲子关系和养育中也比较常见。
这篇文章,我想谈谈以牺牲奉献为特征的父母,是如何通过激发内疚感给孩子带来痛苦与影响。
我们先来看一则小故事:
有个人成年后始终困惑:为何小时候他一直认为快乐是种错误,满足自己的需要是对不起父母的,如果自己表现出很开心、兴奋的样子就会被父母训斥?
他的父母为了这个家很辛苦,为孩子们付出很多 。他的妈妈也总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我经历了多少艰难、牺牲了很多等等。所以尽管父母没有说过不允许他高兴,他还是形成了“我不应该高兴”的念头。
他记得在他小时候,照相还是非常稀有的事。那是一个春节,他的父亲请照相师来家里为这个家庭拍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全家福。开始拍的时候他自然地笑了,然而,他突然意识到,他不应该表现出高兴的样子,这样是很没良心的,父母肯定会不高兴。于是他马上换上了他认为的更合适的不开心的表情。
照片出来后,他的模样果然是撅着嘴一脸严肃的样子。这么多年以来,儿时的很多事件他都不记得了,但这件事深深的留在了他心里,每每看着这张全家福,他只记得这一幕。
孩子的体验组织
在这个故事里,主人公的妈妈总对孩子说经历了多少艰难,牺牲了什么,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孩子多么担心等等。正是她的这些付出和牺牲感让孩子产生了“我不该高兴,高兴了就对不起父母”这样的念头。
在亲子关系中,孩子会更加敏感的觉察父母的情感反应。孩子对父母天然的全然地依赖,同时对外部世界还没有建立起足够的理解,这使得他们非常在意父母的情感反应,这关乎他们的生存。
他们会把父母的喜怒哀乐和自己联系在一起,认为都是自己引起的,父母不好是因为自己不够好,他们认为只要自己配合父母,或自己变得更好、更乖,父母就会更好,这样自己才会感觉到更踏实和安全。
父母的这种付出感和牺牲感,会让孩子觉得都是因为自己父母才如此艰难,这激发了孩子深深的内疚感。也许,这种内疚感就是父母无意中想要的。
在关系里,通常激发对方的内疚感是一个很有效的控制方式。比如:使用内疚感作为工具,来促使孩子改正自己的行为、遵循家庭的规范;又或是想通过激发内疚感,于无形中增强自己的权威地位,让孩子更加服从于自己的判断和价值观;也许,是想让孩子在情感上对父母更加依赖和愧疚,避免孩子“无情”的离开父母去过独立的人生。
激发内疚感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暂时有效,让孩子符合家长和社会的规范和期待,变成“别人家的好孩子”,受众人羡慕和称赞。但长期来看,这种方式会对孩子的人格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比如:
1.压抑真实情感与创造力;
2.产生自我认同问题,低自我价值感等;
3.导致心理结构失衡,削弱感知幸福的能力;
4.亲密关系的问题,陷入重复性不良关系模式等。
对真实自我的压抑
用弗洛伊德的生命本能理论来说,一个人最原初的本能包括:希望欲望得到满足的生的本能、以及攻击本能,这其中蕴藏着最鲜活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一个孩子的正常成长,他势必需要有可以自由展现欲望和攻击性的对象和环境。在这个环境里,父母接受孩子的欲望本能展现和释放,同时也会制定一系列的合理规则,让孩子在安全的规则内释放自己,感受到满足带来的快乐。
如果父母这样做了,孩子会健康的成长,在一定的内在道德和社会规则内,带着父母的祝福,勇于满足自己的愿望,自由的追求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真实的、生动的人生,甚至超越父母。
但如果父母是委屈、奉献和牺牲的,那么孩子的内在道德就会过于强烈。“父母这么痛苦,我怎能开心?”,孩子一旦想要满足自己就会被内疚感所控制,更不要提对抗或攻击父母来争取自己的愿望。
在这种过于强烈的内在道德的束缚下,孩子是无法大胆表达真实的自我的,也不敢超越父母去追求自己欲望的满足,因为那样会是对父母的背叛。
这导致孩子认为幸福是不道德的,所以只能压抑自己真实的欲望和追求,忠于父母,不知道自己是谁、喜欢什么、能干什么,过一个阉割版的人生。
对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从自我价值感的角度,父母强调自己的付出和牺牲,也许是他们本身的自我认同和价值感不够,他们需要这种“伟大”的感觉来掩盖低价值感以及低自尊的虚弱感与脆弱感。
孩子会敏感的觉察到父母的需要,照顾“脆弱”的父母仿佛成了孩子的责任。自己让父母这么的付出和牺牲,这让孩子感到内疚,持续的受到内疚感的影响,从而产生低自尊,甚至对自己的情感需求产生羞耻。
一个孩子健康的发展,需要父母看到、肯定和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力量和安全感。这样,孩子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珍贵的,有价值的。从而发展出自尊,自信和自己我认同,发展出自己的理想并大胆的去追求。
父母的这种虚弱的、自我感动式的付出,满足了自己,却让孩子无法感觉到自己是被看见的。这种脆弱和虚弱的内在结构导致孩子没有能力和勇气去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时在人际关系里可能处在迎合讨好的位置,不敢表达需求,过于照顾对方,渴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和肯定。
结语
所以,如果一个人对父母的付出和牺牲感觉到痛苦和被束缚,那么这更有可能是被包装成“重视”或“爱”的隐形控制。
也许是父母希望以此来让孩子达到自己的目的和期待;也许他们害怕孩子的离开,希望以此让孩子永远和他们联系在一起。
假如孩子能够大胆的做自己、有能力满足自己,那么这预示着孩子可能会“失控”,或者有一天可能会不再需要他们,远走高飞,这会激起他们很大的焦虑。所以他们不敢让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害怕看到孩子太开心,无意中用道德感和内疚感束缚住了孩子。
年幼的孩子会认为这种付出是“爱”的表现,但在他们的感受上却被束缚、压抑,不敢展示真实的情感。这种认知和感受的分裂让孩子感觉到迷茫,他们无法相信和确认自己的感受,对父母又不敢怀疑和表达愤怒,否则就会激发内疚,这种两头堵的痛苦隐秘而又无法言说。
一个人如果持续的感觉到上述这种分裂和撕扯,在情感关系、自我认同与个人发展等方面持续感到迷茫与束缚时,或许需要追溯那些在童年时期悄然扎根的体验。
本文所呈现的仅是其中一种解析视角,实际成因可能涉及更复杂的心理机制。若想深入探究,可以寻求心理专业人士的分析协助。